漫谈诗歌:西伊利诺伊大学前校长黄桂友教授专题讲座

2024-12-01 104 作者:龚旭 来源:语言文化学院

11月27日下午,黄桂友教授应邀为语言文化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漫谈诗歌”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活动由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刘中富教授主持,学院全体教师、学生参会。

讲座开始之前,刘中富院长介绍了黄桂友教授的学术背景与重要成就,并代表学院对黄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表示,黄教授的到来,犹如“春天里的一把火”,为我们的学术殿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即将拉开帷幕的中外诗歌文化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讲座伊始,黄教授以“诗歌是最高形式的虚构”为核心论点,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西诗歌的异同与共性。他强调,尽管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诗歌创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不同人对中西诗歌的理解和作用存在个体差异,但诗歌作为人类精神的瑰宝,其本质仍蕴含着某些基本共性。黄教授引经据典,如柏拉图对诗歌的独到见解,认为诗歌是严谨而简短的散文,是虚构艺术的巅峰之作。同时,他也指出中西诗歌在功能上的差异:中国诗歌偏重抒情,而西方诗歌则更倾向于史诗叙事。

随后,黄教授以中外诗歌的历史脉络为线索,剖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诗歌理念与结构的演变。他提到,诗歌是中西文化的璀璨交汇点,有些诗歌因蕴含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背景、神话传说等内容而显得晦涩难懂,存在代际差异,且往往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色彩,不易为普通读者所理解。相比之下,一些西方现代诗歌则更倾向于白话表达,结构松散,易于接受。黄教授还以中国的《诗经》为例,称赞其纯洁无瑕,语言质朴而真挚,展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同时,他也指出西方诗歌中常带有的神教色彩与科技元素,以及中国诗歌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用性特点。

紧接着,黄教授以“诗歌改变世界”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西方《圣经》解读与《老子》哲学思想对诗歌创作的深远影响。他提到,两者都涉及神对人的作用、善恶相对论、阴阳平衡以及嫉妒心理等深刻主题,这些哲学思考在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赋予了诗歌更深的内涵与更广的视野。同时,他也比较了但丁的《神曲》与中国的《西游记》,认为两者在展现人们对西天、天堂、地狱的丰富想象力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想象力正是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此外,黄教授还介绍了美国诗人兼文学评论家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与翻译贡献,指出庞德的翻译作品不仅传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黄桂友教授就中西方诗歌差异、想象力的运用与意象解读、中文诗歌英译等热点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他鼓励大家以开放与包容的心态面对中西方诗歌的差异,认为认识这些差异如同探索诗歌典故的奥秘,对于深入研究和理解诗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他也强调了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诗人这一切入点,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捕捉诗歌中的意象,领略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在谈到中文诗歌英译时,黄教授指出我们需要充分把握各种语言的特点,尤其是中文的独特韵味,以确保翻译作品既能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又能保留其文化特色与韵味。

讲座尾声,刘中富院长对黄桂友教授的精彩报告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评价了黄教授以思想之线串联中外诗人与诗作的做法,认为这不仅说清了诗歌的本质,更展现了思想的自由与深刻。同时,他也强调了东西方文化既有差异性又有相通性与互融性的特点,认为人类的心灵是相通的,思想是可以互相交融的。最后,刘院长鼓励在座同学以黄教授的个人奋斗为榜样,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通过读诗、写诗与诗人对话的方式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深刻、感情更加丰富、人格更加强大。他强调,世界眼光与国际视野在今天的讲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希望大家能从讲座中汲取灵感与力量,不断前行。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语言文化学院“一院一品”中外诗歌文化节开幕仪式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交流机会。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语言文化学院将继续秉承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贡献更多的力量。

专家简介:黄桂友教授198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外文系英语本科专业,后留校任教,教授专业英语并担任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1986年考取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赴美国攻读博士、博士后,先后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宾夕法尼亚州库兹敦大学、理海大学、密歇根州大峡谷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州圣托马斯大学、诺威奇大学、爱丁堡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亚历山大分校、西伊利诺伊大学等多所大学担任教授、院长和校长,出版著作十三部,发表论文六十余篇。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成员,百人会会员。

初审:龚旭  复审:刘奕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