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动态
【专家笔谈】程光旭等: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体制机制改革
发布时间:2024-10-15浏览量:189

(作者程光旭,系陕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调整的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对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必须直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实际需求,加大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并及时淘汰不合时宜的陈旧专业。与此同时,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区域资源禀赋和地区产业条件,因地制宜地设置相关学科专业,避免一拥而上、贪大求全的做法,以确保学科专业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各地区高校应当立足本地区的国家发展战略定位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在设置新专业时,尽量考虑促使人才培养从以学科专业为模块、基于职业分工的传统认知模式转向以学科交叉为模块、充分考虑毕业生就业应用场景的模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并借设置新专业的机会推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体制机制的重构。

二、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体制机制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

1.产业、行业、企业需求与学科专业结构的不相适应性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在响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革新时,存在明显的迟滞现象。新专业的设立往往未能充分进行市场调研,而是基于学校与学院的既有条件设立,或是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导致高校之间的学科专业趋同现象日益严重,专业细分化趋势逐渐增强。同时,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革的过程中,由于学校的运行体系已形成固有的轨迹。若要改变这一既定路径和轨迹,便意味着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改造或设立全新专业,这无疑需要投入更为显著的专业建设成本,因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2.政府要求与学校自主在学科专业设置权力上的张力

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设置管理存在的矛盾集中体现为高校自主设置学科专业与政府行政管理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政府虽然强调下放普通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的自主权,但这种下放更多的仍然是政府间权力的转移。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设置学科专业缺乏有效的自律和调控机制,一定程度上出现无序、混乱的状况。因此,政府如何把握好管得太“死”与放得太“宽”的度,高校又如何把握好自主设置专业与随意设置专业的度,是当前管理的突出难题。

3.专业学科建设“求大求全”与“赶热点”的同质化倾向

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呈现只增不减的趋势,往往缺乏对社会就业结构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分析。部分高校不顾自身发展定位和办学条件的实际,盲目跟风市场热点,申报设置热门专业、新兴专业或布点通用性专业,竞相开设那些无需大量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少、成本低、见效快的“短平快”专业,但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专业建设的深度。这种短视行为导致热门专业过度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专业结构失衡,进而造成本科教育发展失衡和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

三、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体制机制改革的路径探索

1.遵循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律加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

高校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必须遵循知识内在的生成与演化规律,体现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原则,以确保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知识体系的生产创新保持同步。首先,为确保高校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过程中的办学自主权,需要进一步激发其参与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的内在动力。再者,必须确立学术权力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强化学术委员会与学位委员会的职能,优化学校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与学位委员会的机制构建。最后,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规则体系,以提高学科专业领域内教师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进而体现学术发展的战略前沿和需求。

2.基于产业转型发展趋势推动产业、行业、企业作为重要需求主体参与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

首先,要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研制度,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科专业的适应性。高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过程中要主动进行产业结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才需求、产业与专业对接情况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系统调查,从而推动学科专业调整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再者,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校学科专业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需提前构建基于人力资源市场的学科专业人才供需预测模型,以精准预测学科专业人才的供需匹配情况,减少动态调整的滞后性和盲目性,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就业结构性困境。最后,及时收集并统计不同产业行业对学科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信息,通过有效的对接机制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变动紧密结合。

3.基于高校办学特色、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条件推动学科专业特色发展、优化布局

首先,高校学科专业的特色发展和优化布局应当立足于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其次,高校学科专业的特色发展和优化布局应当立足主体功能区规划,分类发展、面向需求。因此,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应当立足产业结构布局、财政投资政策、土地与人口治理、环境与生态保护等各个维度,开展与其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建设。最后,各区域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全面服务于国家区域战略发展大局,努力培养与区域资源禀赋、产业条件、区域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质人才,以积极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来源:节选自《中国高等教育》2024年第18期)